广

读者文摘

  • 精美图文
  • 青年文摘
  • 读者文摘
  • 哲理文摘
  • 位置:首页 > 阅读 > 悦品文摘 > 读者文摘

    用爱筑梦

    2018-09-14 10:11:36 次阅读 稿源:互联网

      85后的他出生在重庆的一个单亲家庭,依靠母亲微薄的工资和亲友的资助长大成人。高中毕业,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新加坡星展银行从事项目管理工作,年薪折合人民币30万元。刚毕业就拿到高年薪的他,曾一度沉迷。他刚领到第一份工资,就去买苹果电脑、苹果手机,然后去星巴克喝咖啡,一副新加坡精英的派头。
      
      然而,奢华的物质享受并没有带给他快乐,反而有些迷失。一年后,他跟自己的内心做了一番交流,毅然选择放弃优厚的薪酬,他要在贫穷苦难中找到单纯美好的初心,于是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义工之旅。
      
      他去了巴基斯坦,打扮成穆斯林,穿越到阿富汗塔利班的控制区,再到中东,去了很多贫穷苦难的国家。他曾在印度仁爱之家做义工,每天洗衣服,给病人洗澡喂饭,陪伴临终老人走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来到埃及时,他通过微信的朋友圈,知道了肯尼亚汉卡教育中心,中心位于内罗毕的贫民窟,收容贫困辍学的儿童。他想到那里做志愿者支教。来到这里,这所学校异常简陋,教室和厨房都是铁皮棚,且铁皮破损严重,四面漏风、漏雨。学校的桌椅大多损坏,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孩子们经常食不果腹,或是遭受虐待,随时面临辍学和饿死的境地。看到这些,他阵阵心痛。他改变了做志愿者的初衷,决定发起一个全球的筹款,为这里建一所有砖的学校。
      
      从那以后,他住在贫民窟附近的旅店里。每天晚上,他忍着蚊虫的叮咬,冒着遭遇抢劫的危险,通过博客、微信,与朋友们交流,制定项目企划书,时常要熬到凌晨三四点。终于,被命名为“筑梦工程”的校舍建设项目诞生了。2014年5月29日,他正式在微信朋友圈发出筹款文章。这篇文章在两天内迅速扩散,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纷纷从世界各地打来善款。他还联合一个在国内的义工朋友,负责国内捐款的统筹。他作为总负责人,监督校舍项目在肯尼亚的修建。项目分两期,总共修建8间校舍,项目总预算大约为6万元。截至6月5日,修建校舍项目所需的款项就已经全部筹集完毕。而工程的一二期款项,筹齐不说,还有超出。后续的捐款络绎不绝地涌来,它们被用于建设原计划外的新厕所和操场,购买新桌椅和课本。
      
      来自各地蜂拥而至的爱心,给了他做好这一公益项目的勇气。然而,真要把这件事付诸行动,他才知道有多难。在这个遥远的国度里,他独自一人天天奔跑在烈日底下,现场勘察,一遍又一遍地做预算、画平面图、买材料、请工人;施工期间,他还要和施工方反反复复地沟通协商,疲于奔命地与各种人周旋。在此期间,他抵抗住传染病的袭击,险些坐上了遭遇炸弹袭击的巴士,还经历了入室盗窃,所有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一张藏起来的信用卡。虽然这条路上满地荆棘,但没有让他退缩。
      
      终于,建筑材料开始陆续运到现场。那天是他的生日,也是为汉卡教育中心“筑梦工程”开始动工的日子。得知新校舍将开建,孩子们兴奋不已。他站在校门口,看着那些孩子欢呼雀跃,然后,他们拽着他的手,众星捧月似的把他围起来。那一刻,他泪流满面。
      
      几个月后,他的筑梦工程竣工。看到孩子们告别铁皮屋,欢天喜地住进砖混结构的牢固教室,他悄然离开,开始了下一段义工之行。
      
      他就是黎海森,一个在肯尼亚贫民窟用爱筑梦的中国年轻人。有人对他的辞职和远行感到不可思议,他说:“在这个趋于疏离和冷漠的社会,人人爱着自己,像一座座孤岛,只要每个人拿出一点爱心,馈赠出去,才能搭起一座桥梁。更多的人学会爱了,岛屿便能互相连通。爱心无国界,我相信,爱心终会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

    一起学吧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删除或按规定办理。感谢所有提供资讯的网站,欢迎各类媒体与一起学吧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