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读者文摘

  • 精美图文
  • 青年文摘
  • 读者文摘
  • 哲理文摘
  • 位置:首页 > 阅读 > 悦品文摘 > 读者文摘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2018-11-15 11:11:56 次阅读 稿源:互联网

      题目来自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图图主教的书名《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当这种比任何殖民地都更为严酷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结束后,他担任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为南非寻找一条种族和解之道。面对国家的满目疮痍,面对昔日的血海深仇,“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为世界创造了一个奇迹——挣脱锁链的不只是被压迫的黑人,同时,还有与他们长久地铐在一起的、被视为压迫者的白人。
      
      在这本书里,图图主教讲了一个小故事:
      
      曾经有三位前美军士兵站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其中一个问道:“你已经宽恕了那些抓你做俘虏的人吗?”
      
      第二个士兵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
      
      第三个士兵评论说:“这样,你仍然是一个囚徒。”
      
      故事1
      
      一个名叫宽恕的小镇
      
      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代校长的李家同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去非洲旅行,很多人介绍他去一个小镇。人们叫这个小镇K。S。,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
      
      在小镇上,好多地方都以K.S。命名,饭店叫作EastK。S。,咖啡馆叫作K。S。cafe,诊所就叫K。S。诊所。咖啡店的老板听说他是从台湾来的,神情立刻一变,一再地询问台湾的情况,就像一个台湾迷。在非洲,很少会有人对台湾有了解,更谈不上兴趣了。
      
      后来,老板告诉了他,为什么这个地方到处都叫K。S。,以及他为什么对台湾这样着迷。
      
      很多年前,有一个来自台湾的年轻人到这个小镇做义工。这位年轻人是工学院学生,设法从台湾运来机械,并教会当地学生如何使用。他尽力让自己的生活与当地人一样,但大家仍然知道他是那里最富有的人。他有计算机、有手机、电子照相机。他也捐了好多视听器材给学校,这些器材都是当地学校买不起的。
      
      当地治安不好,校长担心他会被抢,就叫他住进学校里去。可是,有一天,还是有歹徒进入了他住的地方,洗劫一空,还杀害了他,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发现,警察来了,也查不出所以然来。小镇居民悲伤至极,想不到抢匪居然会杀害如此善良的人。
      
      年轻人的家属来了。出乎人们意料,家属似乎对此事早有预感,虽然非常难过,他的父母仍很镇静地参加了安葬仪式。
      
      小镇上的人都来了。这个国家是天主教国家,所以在教堂里举行安葬弥撒。但是,这次弥撒却是中文的,连圣歌也是中文的。在弥撒结束的时候,年轻人的爸爸向大家讲话:他说他的儿子在一个多月以前有一点奇怪的感觉,认为可能会有人要来抢他的财物,而且他也极有可能丧失生命。所以他写了一封信给父母,请他们有所准备,万一他在非洲去世,他们一定要原谅杀害他的人。他们如果不是如此的贫困,绝对不会沦为盗匪的。
      
      年轻人除了要求他的父母心中不要有仇恨以外,还要求他的父母做一件事,他认为非洲最缺乏的基础建设是灌溉系统,希望父亲能够出一笔钱来替这个小镇建造一个灌溉系统。他跟小镇的官员谈过,但是一直苦于没有经费。他也希望父亲替小镇种植一片防风林,以防止小镇的沙漠化。
      
      这位悲痛的父亲最后承诺:一定会完成儿子的遗愿。而最令大家吃惊的是:他还展示了一幅中国的字画,上面写了两个中国字,小镇的居民完全看不懂。他解释说:这两个字是“宽恕”,他要将这一幅字送给儿子服务的学校。
      
      这幅字后来一直挂在校长室里面,但是大家都不会念。后来有一位老师说,我们就用K。S。来念这两个字吧。从此,这所高中改名为K。S。高中,而这所高中所在的街道也改名为K。S。街,小镇唯一的诊所改名为K。S。诊所……
      
      李家同先生说,他不好意思冒冒失失进入校长室,所以没有看到“宽恕”这两个字,可是他找到了年轻人的墓。墓地上一片青草,只有一块铜牌,上面刻着K。S。两个字,没有死者名字,也没有生卒年月。据说,这是年轻人父母的愿望,他们希望大家永远记得的是他们的儿子有宽恕的美德。
      
      小镇居民并不知道年轻人何时出生,但是都记得他是哪一天去世的。每年的这一天,这片青草地上放满了花。
      
      故事2
      
      一张记录痛苦与宽恕的照片
      
      这是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画面上,一群越南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得四处奔跑,中间那个小姑娘,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了,她不得不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地在路上逃命。她双臂伸开,脸上满是恐怖和痛苦。他们身后是燃烧的村庄以及手拿武器的美军士兵。
      
      这张荣获197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年度最佳照片奖”的照片,逼真地揭露了越南战争的残酷性,显示了战争对人类灵与肉的深重伤害。照片唤醒良知,美国国内掀起一轮新的反战浪潮。不久,越战结束。人们都说,是这张照片使越战提前结束。
      
      照片上的小女孩,名叫潘金淑,虽然被燃烧弹严重灼伤,但是活下来了。当时在场的美军用凉水为她冲洗降温,送进了医院,经过14个月痛苦的治疗,17次大小手术才慢慢复原。但是身上超过一半的皮肤三度烧伤,疤痕和痛苦将伴随她一生。
      
      1996年11月,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她向数千名参加过那一场战争,伤害过她和她的同胞的退伍老兵发表演说。她说:
      
      “正如你们所知,我就是那个在汽油燃烧弹的大火中奔跑逃命的小女孩。我不想讨论战争,因为我无法改变历史。我只希望你们牢记战争的悲剧,从而你们能够为制止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战争与杀戮作出努力。
      
      “如果我可以和那个投下了炸弹的飞行员面对面地对话,我会告诉他,我们不能够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尝试着为未来做一些好的事情,为促进将来的和平。
      
      “由于我的烧伤,我从没有想到我能够结婚并拥有孩子,但是现在我有一个非常棒的丈夫,可爱的儿子以及一个快乐的家庭。
      
      “亲爱的朋友们,我梦想着有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生活在真正的和平中——没有对抗,没有敌意。为所有国家的所有人民能够和平和快乐,让我们一起努力。”
      
      这时候,突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情绪激动地表示无论如何要和潘金淑谈一谈。
      
      这个人叫约翰·普拉默,越战美军直升机飞行员。“那个人是我”。他向潘金淑承认:1972年6月8日下令向她的村庄投掷燃烧弹的人就是他,那一年他24岁。他痛哭失声,请求潘金淑的原谅。
      
      在那次执行完任务以后,他看到了那张照片。从此,整整24年,普拉默陷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当我看到那张照片的时候”,约翰·普拉默回忆道:“我只能双膝跪倒,说我再也不愿做这样的恶事了”。这个受害的小女孩让他的心灵感到了深深的罪恶感。战后,他有过三次婚姻,两次离婚,严重酗酒,整日沉溺于自责和噩梦之中——整整24年。
      
      潘金淑讲完,他就冲出人群,向这个他曾经伤害过的异国女人表示忏悔:“对不起,真的对不起”。而此时此刻,潘金淑抱着这位泣不成声的大男人,一句一句地安慰:“我原谅你,我原谅你……”
      
      故事3
      
      一封相信爱与宽恕的信
      
      这封信曾在中国引起巨大震动。感动、敬佩、疑惑不解……种种反应都有。
      
      信是美国爱荷华大学已故副校长安·柯莱瑞的三位兄弟写的。
      
      安·柯莱瑞是爱荷华大学最有权威的女性之一。她出生于上海,父亲曾远涉重洋到中国传教,所以她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终身未嫁,对待中国留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他们。每到节日,总是邀请中国学生到她家中做客。
      
      想不到,一起震惊世界的惨案在她身上发生。1991年11月1日,一位名叫卢刚的中国留学生,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竟开枪射杀了安·柯莱瑞和这所学校的三位教授以及一位和他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
      
      爱荷华大学的28000名师生全体停课一天,为安·柯莱瑞举行了葬礼。保罗神父在追思时说:“假若今天是我们的愤怒和仇恨笼罩的日子,安·柯莱瑞将是第一个责备我们的人。”
      
      这一天,安·柯莱瑞的三位兄弟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以她的名义捐出了一笔资金,宣布成立安·柯莱瑞博士国际学生心理学奖学金基金会,用以安慰和促进外国学生的心智健康,减少人类悲剧的发生。
      
      她的兄弟们在无比悲痛的时候,宣读了一封致卢刚家人的信。全文如下:
      
      致卢刚的爱人:
      
      我们经历了突发的剧痛,我们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候失去了她。我们深以姐姐为荣。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受到每一个接触她的人的尊敬和热爱——她的家庭、邻居,她遍及各国学术界的同事、学生和亲属。
      
      我们一家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不但和姐姐的众多朋友一同承担悲痛,也一起分享着姐姐在世时所留下的美好回忆。
      
      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这个周末,你们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惊的。
      
      安最相信爱和宽恕。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的是要分担你们的悲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在这痛苦的时候,安是会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容和爱的。我们知道,在此时,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这样,我们就能一起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安也会这样希望的。
      
      诚挚的安·柯莱瑞博士的兄弟们弗兰克/麦克/保罗·柯莱瑞这封信中所表达的爱与宽恕,是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情怀。

    一起学吧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删除或按规定办理。感谢所有提供资讯的网站,欢迎各类媒体与一起学吧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广告
    广告
    广告